登录  |  注册

经典古药方:用酒服药煮药

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2016-10-10阅读量:9308

经典古药方:用酒服药煮药


  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医简

经典古药方:用酒服药煮药


  医用经穴漆木人

  老官山汉墓医简新发现:部分为扁鹊派医书
  十一长假,成都博物馆成为许多市民的休闲选择。在展出的众多宝物中,出土自老官山汉墓的人体经穴漆木人和医简,最为引人瞩目。3年前,这批文物在成都天回镇重见天日后,曾引起轰动。因为经穴漆木人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而医简中的部分被认为很可能是失传2000年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
  经过学者们持续研究,医简被进一步确认部分是扁鹊医书的同时,还发现酒在古药方中的特色用法:直接用酒服药,用酒煮药,更有甚者,用酒和其他食物煎煮后,取汤汁服药。
  目前,校释工作已近完成,整理者将推出一部校释,并完成一部向大众介绍这批医简的普及性读物。

  漆木人经脉穴位清晰可见
  黄金周第三天,天府广场成都博物馆门口,参观的队伍排起了长龙。
  在博物馆二楼,经穴漆木人展区围满了人。经穴漆木人为男性身,棕色漆面,有14厘米高,双手垂直而下,两手掌翻向正前方。在灯光的照耀下,漆木人身上的一道道交错线条清晰可见。
  工作人员介绍,漆木人身上有22条红线、29条白线,用以标识经脉,与任脉、带脉和《灵枢经脉》记载的十二经脉分布相似。漆木人共有117个清晰可见的穴位点,一些部位还标有“心”、“肺”、“肾”、“盆”等文字。成都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副院长曾芳认为,有文字标记的是针治的重要部位,推断是用以提示解剖位置,或提醒针治这些部位时应格外小心。
  距离漆木人不远处,一根根竹简经塑料壳保护后,挂在墙上。竹简上的字迹较小,记者难以辨认。

  出土4座汉墓都有“宝” 被评“全国六大考古发现”
  漆木人和医简,3年前在成都老官山汉墓群中出土。当时,考古人员在这一区域发掘出西汉时期土坑木椁墓4座,分别将其标识为M1、M2、M3、M4。
  负责墓主遗骸研究分析工作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博士原海兵称,M1为夫妻合葬,男性骨骼发育较为强壮,远超西南地区的古代人群。在M1出土的漆器上,还有“景氏”铭文。据文献记载,景氏可是“楚之望族”,秦灭六国,楚平王后代也被迫迁徙,西汉初年有景氏一支迁入蜀地。如此看来,墓主人极有可能就是景氏族人。名门望族,身材孔武,以现代人观点来看,M1号墓主人是个典型的“高帅富”。
  M2中则出土了4部结构复杂的织机模型,这是第一次出土完整的西汉织机模型,填补了中国丝绸纺织技术的考古空白。这些织机模型是带有提花功能的丁桥织机模型。4部织机中,一部织机略大,高约50厘米,长约70厘米,宽约20厘米;另外3部织机则略小,大小相近。
  M3出土了经穴漆木人和医简。医简中可考的内容多有属于扁鹊的经典言论。考古专家推测,出土的部分医简可能属于失传的扁鹊学派医书。
  2014年初,老官山汉墓发掘被评为“2013年全国六大考古发现”。

  意义整理出9部医书揭开经脉针灸理论意义重大
  漆木人和医简先来到成都考古研究所,经工作人员的清理、脱水保护后,又经过了医学专家们之手,最终辗转来到博物馆。
  漆木人穴位清晰、五脏六腑明确,考古人认为经穴漆木人是国宝级文物,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此前,绵阳双包山也曾出土过经脉漆人,可惜左手和双脚有残缺,而且没有穴位点和文字。
  出土的医简共有920余支,约2万字。医简刚出土时十分凌乱,考古人员按照竹简长度、摆放位置、叠压次序和简文内容,清理关系后,整理出9部医书。这9部医书在已知的史料上均无记载。而且,9部医书除《五色脉诊》一部之外,皆无书名,经初步整理暂定名为《敝昔医论》《脉死侯》《六十病方》《尺简》《病源》《经脉书》《诸病症侯》《脉数》等。此外,还有184支医简(含残简)组成的《医马书》。
  老官山汉墓考古现场负责人谢涛认为,“经穴漆木人与大量医学典籍一同出土,说明这些遗物可能是墓主生前行医、教学所用,这也证明在西汉早期我国的中医针灸学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理论体系,为揭开中华医学经脉针灸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奇特用酒服药煮药34剂药方将酒作为溶剂
  此前,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古墓中也出土过医书。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和中浚认为,老官山出土的医简,介于马王堆医书和中国第一部医学典籍《内经》之间,涉及医学的各个方面,学术价值极高,其中医简的药方“相比马王堆医书更有中医方剂的特点,很多药现在仍在临床上使用。”
  出土的9部医书中,《六十药方》因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等疾病的60条治疗方剂,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近日,和中浚及其他三名学者发表了研究成果指出,在《六十病方》中,药物组成比较精简,其中酒的用法颇有特色。
  研究论文称,在《六十病方》中酒的使用率非常高,涉及34方,以内服制剂为主。病方中,酒的名称有“酒、醇酒、淳酒、美酒”等,醇酒指味厚的美酒,美酒指色香味俱佳的酒。
  在涉及酒的34种药方中,大多将酒作为溶剂服药,也就是说,将药放置酒中立即饮用。学者认为,这充分保留了药性。此外,酒还时常被用作溶解其他物质的媒介,或者用酒来煮药,或者用酒与其他物质一起煮后,取其汁送服药物。学者认为,将酒作为溶媒制备药剂,有助有效成分的溶出。

  争论扁鹊学派经典书籍?
  医简出土后,专家们认为部分很可能是失传2000年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对此,一些质疑声音抛出,网友们认为,认定为扁鹊医书,依据不够扎实。3年来,“扁鹊之争”没有停过……于是,专家们继续研究医简,找出更多证据。
  扁鹊,原为上古神话黄帝时期的神医,史书中记载的“扁鹊”原名秦越人,又号“卢医”,为春秋战国人,因为医术高超,当时的人们便借用神话里的“扁鹊”称呼他。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著有《内经》和《外经》,均已失传。留下“扁鹊换心”、“起死回生”的轶事典故,为后人瞻仰。
  最开始,考古专家指向扁鹊的主要依据在于,竹简中多次出现“敝昔”二字。他们称,“敝昔”在古代就是“扁鹊”的通假字,然而网友提出质疑,认为医书中目前并未识读出“扁鹊”二字;而且据史料记载,扁鹊并未去过四川。
  面对网友的质疑,考古学者谢涛曾表示:“此前我们邀请了专家多次论证,从内容分析认为是扁鹊学派书籍的可能性很大,但考古研究有时难以盖棺定论,更多的论证还需要我们对出土简牍的进一步识读补正。”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商周教研室副教授董珊表示,中国的古文字体系非常复杂,流传至今,读音和字体的变化很大,加之方言的原因,“扁鹊”二字在古汉语中并非只有一种写法。“敝昔”在以往的古籍中也有出现。

  论证是“大古扁鹊学派”
  随着对竹简文字的进一步校译,专家们更加坚信了出土的医书跟扁鹊的关系。
  荆州文保中心研究员武家璧,是老官山汉墓出土的这批920余支竹简和50余片木牍的“第一读者”,武家璧说,扁鹊以诊脉闻名,这与医书中许多内容相符。
  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刘澄中称,老官山汉墓出土了失传两千多年前的扁鹊派经典,是不可否定的事实。但他认为这些医书应该是“大古扁鹊学派”的经典,并非秦越时期扁鹊的失传医书。
  何谓“大古扁鹊”?就是指上古传说里,轩辕时期的扁鹊。刘澄中引出《汉书》里的记载,“大古有岐伯、俞跗,中世有扁鹊、秦和,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暗昧,故论其书……”其中的“岐伯”就是大古扁鹊,“故论其书”意指,虽然循脉诊断治疗的技术失传了,但有“其书”流传下来。
  刘澄中考证认为,岐伯也称为“伯岐”,与“敝昔”及“扁鹊”通假。
  刘澄中进一步列举出自济南的画像石说明,循脉诊断治疗技术传于上古扁鹊。他说,在该石像里,岐伯手里握着一个短棒状物,就是用来“按脉致气”的器具,而“致气”就是引发出经脉循行的感觉。
  整理者和研究者表示,如果将老官山汉墓医简与传世的有关文献结合起来,加以系统研究,展开分析比较,将可能取得更为丰富的收获。而深入揭示这批医书的价值,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 END -
药方

特别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包含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都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0898-6666606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