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专家“把脉”:新形势下,中国大健康产业究竟该如何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2016-12-06阅读量:11961

  不久前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今后15年“健康中国”建设提出了行动纲领。对大健康产业来说,10万亿级的投资蓝海正在形成;对个体而言,一个完善的健康防护系统值得期待。新形势下,中国大健康产业究竟该如何发展?

专家“把脉”:新形势下,中国大健康产业究竟该如何发展?

  12月2日,由人民日报社、农工党中央、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指导,人民网、健康时报社、中国人保健康联合主办的第九届健康中国论坛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围绕国家战略、医药政策、分级诊疗、医院发展、慢病防控、健康社区、养老产业、健康管理等重大议题进行讨论。
  从积压到机遇
  国家药品审批将加速
  在“大格局”医药论坛上,国家药品审评中心主任许嘉齐对业内普遍关心的药品审评问题一一进行了回应。
  中国制药产业申报的数量,最高时达到了2万多,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么多药品审批被积压?“创新能力、产业水平质量不高是主要原因,需要全面提升质量,推动产业创新。”许嘉齐透露,药品审评制度改革将围绕着质量、效益、透明、服务下工夫,让审评制度融入到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当中,让审评技术指南与标准与全球的创新研发和标准接轨。
  许嘉齐表示,药审中心未来将着眼让智能药物、细胞药物等各种前沿研发能够早一点上市,造福患者;同时建立优先审评的制度,对临床急需、患者需要的药品优先审批。

专家“把脉”:新形势下,中国大健康产业究竟该如何发展?

  从救治到预防
  医生不能只看病、不看人
  在“大视野”院士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分享了他对现代医学困境与出路的思考。“我们把整体变成器官,又用显微镜把器官变成了细胞,又把器官变成了分子……我们传统的生理学土崩瓦解,医学与人文体无完肤,医生离病人越来越远,医患关系越来越严重。”樊代明指出,医生不能只看病、不看人。医学中除了科学,还有很多和科学同样重要,甚至比科学还重要的东西。“好的医生也得是名哲学家,有整体观、整合观和医学观。”樊代明认为,解决现代医学困境的出路就是整合医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葛均波以心血管病为例,提出慢病防控要做好预防和救治两方面工作。预防战线应该前移,要移到我们的生活方式中去。救治机制要顺畅,比如心血管疾病虽然凶险,但只要抓住时机,并非不可救治。在建立绿色通道的基础上,他还呼吁完善胸痛救治机制,为急性心肌梗死等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

专家“把脉”:新形势下,中国大健康产业究竟该如何发展?

  目标16万亿
  打造成健康经济新引擎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中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16万亿。在“大健康”专家论坛上,科技部战略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宏广认为,要打造一批国际一流研发平台,例如建造一个中国医学中心,提高医疗、医药研究质量。
  协和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认为,健康服务业未来发展需要遵循这几个“化”:一是经济发展的健康化,在整个经济发展中,要考虑健康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二是健康体系的合作化,不要笼统地谈到底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应该是合作与融合的关系;三是服务资源协同化,通过内整合和外整合,建立“协同医疗”系统。“健康产业如果不围绕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规律而发展,就会出现盲目,甚至是危险。”
  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则提出,“健康中国”战略需要设立一个国家健康委员会。“国家层面上大概近20个部门都跟健康有关系,每个部门都管一点点,但是没有谁负全责。应该把目前分散的职能进行整合,集中统一。”
- END -
大健康 产业 发展趋势

特别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包含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都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0898-6666606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