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论语》欲成大器,先修“不器”

来源:国学一点通编辑:2017-06-20阅读量:11346

  孔子说:君子不器。

  儒圣凭半生颠簸,终得此经验之谈。

  不局限于器,不受制于器,

  方能无往而不利。

  “君子不器”语自《论语·为政》,言简意赅,而意蕴深邃。有人说,这四个字,道出了儒家栽培头等良才的奥义。

  历代儒学名家对这四字始终未存定论,却始终议得起劲,论得热烈。

  这话里,究竟藏着何样玄机?

《论语》欲成大器,先修“不器”


  事事涉猎,君子之才不器

  理学大家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讲:“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同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这大致是说,作为器物,只要精确,完善地发挥各自的功能,就可以了。但说到君子,则不能满足于此——须事事涉猎,事事研究,不能上来就觉得自己只能专精于一行,其他的事情就甩手不做。

  于公,君子兼通数术,一专多能。既便于与具备其他专长的人交流,促进合作;又能在独力工作时多储手段,广开思路。技不压身,此之谓也。

  于私,君子兼通数艺,博闻多识。华夏自古不缺兼擅他艺的风流人物。在本行之外,多学几门修身养性的业艺,既能让人光彩照人,魅力四射,又丰富了内涵,这也是“不器”于今人的一大好处。

《论语》欲成大器,先修“不器”


  通达权变,君子之行不器

  孔子是个有趣之人。在论及齐国名相管仲时,他老人家的态度就更有意思了。

  众所周知,老人家半生游历(流离),正是希望以一己之力匡正“礼崩乐坏”的世道。知其不可而为之,很有些死硬派的味道。

  有人不满管仲不为旧主徇死,“投敌变节”做了宰相。不过貌似“死硬”的老夫子,却有另一番见解。

  “管仲帮着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没有他,我们如今怕要折在异族手里,随着他们披头散发,掖反衣服,'礼'又如何保全?要是管仲当年也如一小民,不声不响地拣个山沟一死了之,那还成话?”

  孔子心中的“君子”,须有入世的心态,治世的本事。不肯跳出成规,不懂得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人,显然够不上格。所谓君子,该通达时,须懂得权变。至死而不悟,便阻于滞涩,失之灵动了。

《论语》欲成大器,先修“不器”


  心怀天下,君子之思不器

  人人都有自己俯仰生息的人生道场。但因每日栖身之所、劳身之务、投身之志皆千差万别,各人的视角都难免偏狭。“不器”正是要求人跳出此境。

  “跳出偏狭”有两途——一是对大局势的敏锐洞察,二是换位思考的“同情”之心。“隆中对”的两位主人翁正是对“君子不器”两层意蕴的绝佳诠释。可二人虽然同为入世,入世的法子可大不相同了。

  没有人比孔明更明白大局着眼的重要。自孔明出山之日起,便日日教玄德兼顾全局,大处着眼。由是,便有了弃中原,入川蜀的战略部署,也才于式微中成就了三足鼎立的颉颃格局。

  玄德的一生则是“不器”的另一种写照,即“同情”。玄德并非胸无城府之人,但人人道他仁德,人人信赖系之,正是由于他最能体察他人的心思,懂得如何关怀他人,让人心悦诚服。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若希望在人生一世俯仰自由,则须于成规中寓机变,自百艺间采众长,临末节际窥全局。

  鉴于此,老夫子的“不器”之道,正可谓经久不朽的修身之箴言。
- END -
论语 大器 修为

特别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包含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都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0898-6666606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