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海外市场:改制度除了拍脑门儿还能咋整

来源:七星视界编辑:2018-04-25阅读量:127929

  在海外双轨市场,任何一个制度都很难见到一成不变的,一般在一定时期之后,都需要结合市场上的需求以及整体战略进行一下微调,当然这里说的是微调,对于天翻地覆的调整,我们先不做讨论,微调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两个:

  市场不满意:市场就是上帝,如果市场不满意,一切都显的那么尴尬,如果因为制度不尽人意造成市场的流失,也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所以很多时候,都是为了迎合市场而进行的制度调整,公司总希望调整后,能给市场上带来更大的信心与满意度,从而用制度的层面去刺激市场带来新一轮的高潮。当然这只是公司的想法,实际上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还要看制度怎么去讲,怎么去做相对应的培训工作,当然产品要保证能持续给力。

  公司觉得拨比高:上一种情况的调整,一般是从保守向激进的方向调整,而当公司觉得拨比高的时候,调整的方式就会与上一种调整的方向相反,是从激进向保守的方向调整,这样才能把拨比再拉回来。这个想把拨比拉回来的想法,实施的难度更大,当人们已经习惯高拨比的时候,很难让他们再低调的享受低拨比的福利,所以这种制度调整,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一个小小的调整,可能将使整个体系停转,所以一定要小心谨慎。我们上一篇文章已经提到,改制度的时候,最好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再打开一扇窗,这样可以尽量的平滑过度。

  因为制度本身就是一个利益分配的原则,所以想改制度,无非也是以上两大方面,再有一些细节的原因,也超不出这个范围。现在再来看一下,如果准备改制度,要怎么改?我所看到的拍脑门儿调整法,运用率相当高,比如有些公司,当业绩不理想的时候,就开始看一些竞争对手的制度模型,突然看到,呀!他们有层奖,难怪业绩这么好,妈改!马上改!必须加上层奖!有了想法后,公司就开始讨论,不管用多长时间讨论,得出的结果就是:因为隔壁采用了层奖,所以业绩一直在猛涨,所以我们必须也加上层奖!而且最后很容易全票通过这种提议,因为大家也想不出什么其他的办法,只能同意。其实我们只看到隔壁的制度,而没有太多的去关注他们制度以外是什么产品,是什么文化,怎么做的培训等,如果只学制度,无异于瞎子摸象,东施效颦,达不到效果不说,还有可能直接趴下,前面我们也讨论过,半路杀出个层奖,需要注意的细节太多了,而这些在高层领导会议上可能很难提及,当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已经晚了。

  最近有些公司做小单模式风声水起,有些公司看到后,又突然发现了直销的春天,马上启动沟通会议,准备学习小单模式,这个和上面的话题一样,当大家只看到制度的一角的时候,有没有去看一下对方公司全盘的操作模式?整体的计划是什么?小单模式也不是这一两年才有的模式,如果这样横插一脚的学习,是否一定能行?会不会陷进去?这些都是拍脑门儿做的决定。当然还有一些新的合伙人计划之类的,都是外人看着很美的制度,但是要想学习,一定要从里到外的去分析一下,切不可盲目调整。

  制度本身就是一个利益分配的算法,是有一定的科学性的,就像是一道数学题一样,都可以通过计算来进行检查,并可以作为调整的依据。比如说在一个特别的时期,大家都觉得新人加入的难度在不断的加大,那么从制度模型上面,将利益适度下沉,是一个可行的选择,比如上面所说的增加层奖,或换成小单模式,都是在将利益不断的下沉,但是下沉的深度要到什么程度?是不是要学隔壁100%层奖的深渊模式?如果不敢学,那么要学到什么程度?这个时候,就可以用数学的办法,对调整后的制度进行测算,比如人家是逐层50%,你家是否可以改成首层20%,第二层30%,然后无限层50%?这种在话术和宣导上可以按同样的套路进行,会员感受到的拨比也有一定的上升空间,但是从公司控盘角度看,拨比要比深渊模式健康很多,只要不占用过多的拨比,公司就可以留下空间去做别的处理和平衡。当然这个数字只是举例,也许会被深渊模式笑话为不伦不类的层奖,但是谁能走到最后,还真不一定,让时间去证明吧。

  想刺激新人的加入,一个是让新人感受到挣钱多么的容易,二是让他们感受到即便不做,也能有钱挣,也就是回本方式,双轨是以养懒人而出名的,在这方面,有几个奖项起着类似的效果,比如下拿上、见点奖、静态返本以及各种横排奖项,这些奖项占的比例,高不高低不低的,说少也不少了,有些公司为了吸引新人,真是在制度上下足了功夫,上面的各种新人奖项,全都融了进来,因为有些是张三公司用的,有些是李四公司用的,为了把这两家的人抢来,就把他们的制度做了一个大融合,希望能借此吸引到他们的会员体系。但是这种拍脑门儿的大融合,是否有效果?其实分析一下,懒人就是懒人,有些懒人在进来的一瞬间,就已经变成了死人,怎么去刺激他们,也无法再回魂了,所以差不多意思一下就可以了,把钱全都给了他们,其他真心做事的人,怎么得到利益呢?

  所以说针对新人加入的问题,大家都面临同样的困境,切不可拍脑门儿下决定,一定要多分析一下,反正已经这样了,急也没有用,太急了反而会更麻烦。

  市场上还有一个说法:团队流失,之前也讨论过流失的原因,主要是领导人没钱可挣。其中有一种情况是整体没有业绩,那么自然他们没钱挣,自己不努力,没钱挣也是正常的,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团队明明在做业绩,而且业绩还不错,或是一直有一个上升的态势,但是当领导人看自己的收入的时候,并不能发现太明显的提升,甚至有的时候,收入不升反降,也就是越努力钱越少,这并不是笑话,这种情况是真实存在的,当然也是由于制度的问题产生的。上面提到了层奖,特别是当半路杀出个层奖的时候,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领导人的收入下降,也是其中可能发生的一个隐患。那么发生了这个问题之后,大家可能会意识到,层奖是个害人精,把领导人给坑了,于是又急冲冲的把层奖去了想在恢复领导人的地位,那么就像小时候听的一个故事:

  有一个小孩子用碗去打醋,装满后发现碗底儿还有空间,还可以再装点,于是把碗翻过来用碗底装更多的醋,可是当他把碗翻过来的时候,发现碗里的醋全洒了,惊慌之余,马上把碗再翻过来想挽救那些醋,可是没办法,该洒的已经洒了,而且翻过来之后,碗底儿仅存的一点醋,也没了……

  以上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明一点,想改制度,没问题,一辈子不改是不现实的,重点是怎么改,一定不要着急,要沉住气,稳住了,找准关键的地方,把好脉,做好一切的准备,包括制度内的,制度外的,一起改,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再回到制度本身,也要尽量的理性,让数字来说话,我们再来举个数字的例子:

  领导人过来找公司谈判,说制度不挣钱,那么到底挣不挣钱呢?这个时候,可以把他的收入数据拿出来看一下,看看收入与他团队业绩的关系,再看看不同时间每个奖项在总收入中的占比,看看哪个奖项对他的贡献大,再分析一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奖项对他的贡献度,比如刚加入的时候,层奖占主导地位,到一年后,层奖根本就看不到效果,而预期的对等奖也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那么是不是该去弱化一下层奖,把省来的拨比给对等奖加上?要去掉多少?加上多少?这些都可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定一下,甚至可以先整一个模拟环境,用新的制度做测算,用同样的业绩,让领导人看一下修正后,自己的收入应该是多少,可以比现在多多少,而且公司也要看一下总拨比会不会超出预期,如果天下太平,就值得继续商议下去,如果发现改后没有效果,并且拨比还爆炸了,那就可以急刹车了。

  像以上这种通过分析来决策的例子还有很多,公司拥有最真实的数据,如果只让数据在那里趴着,是起不到作用的,一定要让数据活起来,让它们站起来说话,这样才能对公司的决策起到辅助作用。总之,不要再拍脑门决定了,再拍下去就拍傻了。
- END -
海外市场 制度 微调

特别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包含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都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0898-66666065。

相关文章